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强劲“后浪”,需要加强全方位培养和使用,让青年人才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大显身手、竞相奔腾。
拓展“大视野”,不拒众流蓄足“源头活水”。青年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学习动力强、知识更新快、成长空间大,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组织部门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开贤路、爱才惜才,用乡情、温情、真情感召人才,将各类青年人才聚集起来“为我所用”。持续更新迭代人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完善引才机制,积极扩大人才“朋友圈”,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设立创新平台、孵化基地、人才驿站,吸引更多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优秀青年人才,搭建更加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
搭建“大舞台”,汇智入海助力“蛟龙得水”。人才成就事业发展,事业发展造就人才。只有因时因地建立务实有效的培养机制,完善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专业、素养、岗位等分类培养,靶向提升人才创新力,支持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担纲领衔、摔打锤炼。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构建高校院所、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强跨界别跨领域交流,帮助青年人才及时把握前沿领域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一线躬身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等项目,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优化“大环境”,涵养生态激活“一池春水”。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青年人才探索前进,犹如涉险滩、攀险峰,需要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引导、关爱与呵护,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应聚焦青年人才“成长的烦恼”,努力破除掣肘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减少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为青年人才“减负”“降压”。积极构建更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树立更加鲜明的容错导向,建立青年人才“试错清单”,加强人文关怀,让人才放下包袱干、放开手脚闯,形成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火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