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必须聚焦老问题、新情况,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更大力度为基层干部创造干事的良好条件,凝聚起新征程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摒除“案牍劳形”之苦,让实干加“速度”。近年来,中央在精文减会方面持续发力,频繁开会发文的情况得到大的好转,但“红头”变“白头”、“大会”套“小会”等情况在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消耗了干事创业的大好时光。基层干部期待简洁明了的文件,获取精准有效的信息;盼望高效务实的会议,讨论切实可行的方案。只有文件会议少了,用在实处的精力才能变多。摒除“开会就是落实、讲话才是重视”的思维惯性,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让精文简会“精”在实处、“简”到点上。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对违反规定搞“文山会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把广大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脚踏实地办实事、解难题。
摆脱“形式枷锁”之缚,让实绩唱“主角”。雁过留声,抓铁留痕。让基层干事有依据、可追溯无可厚非,但若不踏踏实实做事,把心思放到中看不中用的“外包装”上,搞成避实就虚的“纸上功夫”和“指尖功夫”,小题大做、本末倒置,必然会损害党的形象,也寒了老百姓的心。真正的工作实绩,不应体现在厚厚的台账和精美的照片里,而是在群众心中留下好口碑、在服务发展上获得好业绩。从观念和方法上找根源,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导向,列出负面清单,畅通举报渠道,使浮“秀”、假“秀”无处藏身。要改进监督管理和评判工作的手段,推动基层干部更多深入一线“望闻问切”,用足迹丈量民情民意,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减少“繁琐督考”之压,让实效变“长效”。考核的初衷是检验成效、推进工作,但名目繁多的督查、层出不穷的通报,将考核“指挥棒”变成了“增压石”,让基层干部陷入内耗的境地。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应当关注群众感受,注重工作实效,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包容的干事创业环境。发挥考核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根据实际完善考核指标和内容,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将考核结果与提拔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引导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减负”不是“减责”,扎根基层广阔天地大展拳脚,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