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划分党员类别。在全面掌握社区党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党员年龄、职业、身份及活动规律等不同特征,将社区党员划分为街道社区机关党员、离退休党员、居民党员、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等六大类型。同时,建立“三本一表”,即党员基本信息登记本、党员活动情况记录本、在职党员活动情况记录本和年老体弱党员联系表,为党员分类管理创造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党员职责培训。针对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后管理层次增加、难度加大的实际,街道积极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落实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五好”党组织活动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此外,严格落实党员集中学习日、党员固定学习日、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对机关党员干部们进行理论培训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们的政治理论素质、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服务水平。
三是创新党员参与管理。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居民党员、在职党员的积极作用,将党员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党员的群体特征和居住情况,把社区党员编入相应党支部,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社区党支部”组织网格,夯实分类管理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