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春风化雨。新质生产力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通过这组数据或许能看得更直观更清楚:从1995年到2022年,历时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从无到有,产量突破1000万辆;但从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第二个1000万辆,只用了17个月。17个月=27年!从“0到1”突破之后的增长,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飞跃。
从“无”到“有”,由“默默无闻”变成“赫赫有名”,是事物发展的铁律。北京东三环,40年前还是厂房连片的大北窑工业区;如今,这里变成了国贸商圈,寸土寸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务中心之一。而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使命的深圳,40多年前不过是东南沿海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这组数据更如时代跳动的脉搏,见证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力量: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新时代的春风拂过幅员辽阔的沃土,创新的土壤滋润着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创新”在萌芽,在“拔节”。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成果,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数字支付规模占全球份额接近一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从这组信息中我们应当读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风卷红旗过大关”般凯歌行进的缩影,同时也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生动注释。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看到新质生产力蕴藏着“希望”和“成果”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阻碍”:那就是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认知方面的局限,也有机制方面的瓶颈;有主观上的短板,也有客观上的压力。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当见微知著闻“新”而动,进一步理清、理顺发展关系,积极采取改革的办法,充分调动“人才”与“创新”的积极作用,一方水土就能孕育一方“新”天地。
一自高丘传号角,千红万紫进军来。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里落地生根,就能在时代的春风中拔节生长、“新新向荣”,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新的更加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