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州概况
读《聊斋》 说海州
发布时间:2012/7/11 8:18:31      人气:4682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唐为松
 

  记得青年时代,读过《聊斋》。由于读得囫囵吞枣,时间久远,多已忘却。退休以后有的是时间,又拾起来浏览,更觉得蒲松龄老先生可敬可爱,别有风味的笔墨文字,写妖说鬼,就是写人说事,言人间不平,抒怀出爱和恨的凌云壮志。聊的不是鬼,聊的是“志”。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连续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却科举屡试不中,直到71岁,才授他一个“岁贡”,只相当于一个候补副科长。因年高体弱没上任,四年后去世,却留给我们极丰富的精神财富。除一部《聊斋志异》以外,还有文集13卷,诗、词集13卷,杂著5种、戏3出、曲14种。他是我国十七世纪伟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流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译成18种文字,风行天下,万口传诵。这些空前绝后之作,文笔绝佳,独有千古,经历了三百多年来,曾多次出现“聊斋热”。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今天,我们仍需要聊斋来刺贪刺虐,今后大概也离不开聊斋。
  蒲松龄与海州非亲非故,至今查不出他来海州的有关记载,为何在聊斋491篇文章中,有关海州的事就有三章,愚者只能推测和估计。
  蒲老先生31岁以后,他的老乡好友孙惠,在宝应、高邮一带做官,曾几次聘他为县衙作幕宾,代写书札告示,他并不安心此事,多次相邀,他也多次来往于宝应与淄博之间,海州为苏北名郡,他岂能不游,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对海州十分了解,非常有感情,《聊斋志异》收文三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翻阅此书,可见卷一中《耿十八》,卷七中《阿绣》,卷九中《蛤》,均写海州人说海州事,有海州的风俗,也有海州人的音韵,读来更觉亲切,愿与读者分享。
  《耿十八》,写保定有个叫耿十八的人,病死后,灵魂出门,被小鬼捉上鬼车,贴上姓名,鬼车在阴间“思乡地”被推上“望乡台”,望见家有老母,无人奉养,十分悲怜,耿十八泪涕涟涟,身旁站一新鬼,海州手艺人,耿十八在海州人帮助下,乘鬼不备,跳下“望乡台”急奔回家,两人共同经历阴间苦,重返阳间,无不欣喜……蒲松龄的笔下,对海州人一腔热情,救人生命,侠胆豪情,他对海州人情缘笃深。
  《阿绣》首句:“海州刘子固”点明了主人公姓名籍贯。写这个青年,家庭殷实,父亲在海州城做绸缎生意,有一次去沂水舅父家,见杂货店店员阿绣长得极美,产生爱慕之情,没办法,舅父只好将刘子固送回海州。刘子固回海州后,相思成疾,私奔又去沂水找阿绣,岂料阿绣全家搬迁扬州。刘子固回海州后病情更重……刘子固母亲只好叫沂水哥哥说亲,谁知晚了一步,阿绣已由父母包办,言许他人……舅父作主另提亲辽宁旅大一个黄姨女郎,相亲时,发现黄姓女郎佣人也叫阿绣,其模样与心中阿绣完全相同……认佣作妻,互诉相思之苦,谁知这个假阿绣是狐仙乔妆,被刘子固识破,现了原形化为狐,万般无奈,只好又回到海州,路上见到因战乱失散的真阿绣,仍然像原来那样美丽楚人,刘子固也像原来那样钟情,情意绵绵,带回海州成亲。阿绣孝婆如母,敬夫如宾,千里姻缘一线牵,千里追婚成眷属,真真切切不动摇,以假充真不可能。在阿绣帮助下,绸缎生意日益兴旺,过上了美好的日子。《阿绣》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人间真情。这是一篇曲折离奇,真真切切的爱情故事,以海州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可见蒲老先生的海州之情。
  《蛤》的内容很短,仅有十二句,是一篇纪实随笔,描写海边拾蛤蜊的事。那时候,郯城大地震刚过,海水倒退30里,海州出了北门就是一片海滩,退潮后,海滩上的蛤蜊特别多,拾蛤蜊就在身边。蒲老先生把这件事写得逼真,说明他看过、做过,也许吃过,反映海州人真实的生活情况。
  作为一个外地作者,对海州人、海州事、海州情和俗,如此熟悉、如此热心,抒怀入卷,不能不令海州人叹服。重读《聊斋志异》,更深切地体会,聊斋“志”在有“异”,这个“志”才是全书的精华。这三章就反应了海州人的“志”——助人、情真和拾蛤。
  (作者单位:幸福路小学)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石棚暇思万古情  
下一篇: 漫议《镜花缘》中的文人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