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州概况
姚士璋的书法艺术和文学才华
发布时间:2012/7/11 8:20:24      人气:7808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侍少华
 
  提起姚士璋的名字,连云港的书家们大多感到陌生,就连2006年市书协出版的《连云港古今书法集萃》上都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更看不到他的书法真迹。殊不知,姚士璋是清代晚期卓有成就、享有盛名的大书家之一,也是我市书法史上第一位书家,港城文化人引以为荣。本文就笔者所知,将这位在我市淹没一个多世纪的大书家的生平概况,公诸于世,以飨读者。同时,也可借此弥補我市书法史上的一大空白。
  姚士璋,字棫卿,清咸丰乙卯年八月十一日吉时(公元1855年)生于浙江杭州仁和县(今改为钱江县),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公元1889年)中二甲进士。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任内阁中书,散馆授编修。姚氏工书法、善篆刻、能诗文、尤精音韵训诂之学,著有《说文通俗解字》、《普通古籍》等书,后受当时海州知州(今连云港)廖能之聘,举家迁居,到海州石室书院和灌云敦善书院讲学,直至在海州逝世。(享年不详,待查)

  姚士璋的书法艺术

  姚士璋是我市古今书家第一人,遗作罕见,有个别知其名者,也未免见过其书法真迹。笔者有幸珍藏姚氏扇面行书墨宝一件(附图1)。说来话长,1973年我带队去北京参观全国美展,在荣宝斋的一家旧书店里,购得数十本历代碑帖拓本,其中一本是从故宫博物馆珍藏的好几百枚历代帝王将相印章上,直接拓印下来的真迹印谱,我如获至宝,决定送给我的恩师李成章。(李成章,生于1906年,逝于1986年,精于国画、篆刻、书法、诗词、收藏、鉴赏、古玩、园艺等,是我市一位多才多艺、享有盛名的老艺术家)返连后我急去李老师家,李老师边看边夸赞。当我提出要送他时,李老师却执意不要,在我强行说服下他才答应收下,並回赠一幅姚士璋行书扇面于我。李老师再三对我讲:“姚士璋是我市第一书家,遗作非常罕见,此件墨宝乃姚氏精心之作,你要妥善收藏,切不可送人。”此扇面为折式,底面是黄色洒金宣纸,录有杜甫诗多首,约240余字,笔笔精妙,字字珠玑。整幅作品一气呵成,丰满、端庄、雄浑,法度严瑾,深得颜真卿用笔之神韵,又蕴藏魏碑沉稳厚重之笔意。章法竖写,上二行、下一行,布局经营得当。落款书:开伯仁兄大人清鉴弟士璋,盖铁线朱印一枚,刻“棫中”二字。这件墨宝深受我市书家喜爱,周庚如欣赏三十年,爱不择手;赵斯武临摹数遍,受益匪浅;陈凤桐赞不绝口,奉为楷模……此扇面实为姚氏书法精品之作。
  姚士璋还精篆工隶,当时亲朋好友常请他题写冊页、书名、牌匾,他多以小篆书之。如《山阳河下园亭记续编》中记载:“东行,步回廊,至借竹宦,姚棫卿太史士璋篆额。名则出自鹾尹,因隔墙即杨氏梧竹山房前院,绿影罩窗,非所有而取之,故名。四壁图书,计八万卷。鹾尹:凡书百行,一目成诵,不遗一字;凡书百卷,三五日辄卒读,所见书大旨皆罗列胸中……”鹾尹酷爱姚士璋书法,故请姚氏题写《借竹宦》牌匾。又如平江袁愸懋珍藏的佚名二十幅花鸟冊页,请姚士璋题写《染香阁晓珠女史画冊》,也是用篆书写成,笔力劲挺、线条圆润。近日,淮安学者王厚宇先生发来淮安博物馆收藏的姚士璋篆书四条屏(附图2),更多神韵。全文共150字,落款用魏碑笔法书写:稚安尊兄大人法政姚士璋敬篆,下面盖有篆章两枚。姚士璋在海州讲学期间,为石室书院的生童考试制作名录,印刷成本,亲题书名《朐海横序录》,为隶书大字,结体端庄,波磔分明,方圆兼备,颇具汉隶特点。上下题款皆魏碑小楷,右上书:光绪辛巳七月;左下书:仁和姚士璋题。姚士璋在海州石室书院讲学期间,曾游览我市渔湾胜境,至今仍为当地人传为美谈。有一年夏天,一个晴朗的日子,他携带家人去渔湾游览,下轿后徒步登山,触景生情,吟诗不断,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着天河倾泻,把瀑布溅起的水珠比着雪花飞舞,通俗、贴切的比喻,令山里人高兴不已,并请他留下墨宝,姚先生欣然命笔,用篆体写下“飞雪”二字,后来刻在龙潭涧进山处的岩石上。墨宝笔力雄劲,勒石红底生辉,更喜“飞雪”寓意深刻,为渔湾山景增添了一大秀色。近日笔者有幸在一家拍卖网上觅得姚氏自作自书楹联一幅:红滴石床花润露,绿藏书榻树团云(附图3),比喻更切,小篆书写,文书俱精,珠联璧合。整幅作品笔力遒劲中透出秀美之气,结体古拙中藏有变化之妙,取法乎上,博采众长,颇有赵之谦的篆书风格。
  姚士璋的篆刻推崇丁敬,丁敬是清代借古开今的艺术大家,浙派刀法的创始人,为西泠八家之首。姚氏深谙篆刻三昧,功夫也非了得,所用之印皆自已镌刻,刀法受丁敬影响,碎刀短切,锋颖毕露,刻出的线条或细润挺劲或静穆朴茂,耐人寻味。姚士璋的篆刻还深受赵之谦、徐三庚的影响,如《棫卿翰墨》(铁线朱文)(附图4),刀法娴熟,线条秀媚,章法别致,疏密悬殊,构成了独特的形式之美。
  姚士璋还有收藏的爱好,据他的后人姚菊生、姚政在《我所见到的‘晋府图书’》文中所写,他家藏书中有字帖一本,长30.5公分,宽14.5公分,封面封底为绫装,呈深蓝色,上有方形和圆形金色花纹图案,帖的内容为《宣示表》、《羲之临钟繇帖‘墓田丙舍’》、《繇白昨疏还示》、《史孝山‘出师颂’》(章草)、《隋僧智永集王右军书》等。帖的第一页右上角盖有阳文篆书《晋府图书》印章一枚;每一帖后都盖有《旧月楼印》,此乃姚家藏书之印。这几种帖都出自名家之手,价值之高,不言而喻。此帖仅为他遗留之一种,足见姚士璋在历代书法中,墨海寻宝,独具慧眼。遗憾的是,这些字帖大多数我们至今还未见过。
  鉴于姚士璋书法艺术造诣的深厚,中国多部书法字典、汉语字典中都选用了他的书法用字。如在一部查阅多种书体的书法字典中,举206页“冷”字为例,这一页选用了赵孟頫的楷书,金农的隶书,姚士璋的篆书。另一部六种书体的字典中也以“冷”字为例,选用了王羲之、欧阳询、黄道周等人的行书,怀素、栁公权、王铎、鲜于枢等人的草书,……篆书仅选邓石如和姚士璋两人。还有一部《汉语字典》中,每个字有古陶文、篆刻、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七种写法,选用的都是出土文物上的古文字和王羲之、颜真卿等历代大书家碑帖中的字,还有毛泽东的字,姚士璋书法中的很多字也被选入其中,如字典中篆书“罗”字,选用了邓石如、吴大澂、杨沂孙、姚士璋四人的篆字。……不一列举。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凡中国出版的各种书家、书画家大辞典中,都少不了姚士璋的名字,还有他的生平简历和代表作品的介绍。由此可见,姚士璋与历代书法大家们比肩而立,决非一般书家可比,更有他那非凡的文学才华,是一般书家难以企及的,故姚士璋还有文名掩其书名之说。中国书法史上诸如王羲之、苏东坡等复合型的书法大家更令人崇敬,姚士璋当之无愧。

  姚士璋的文学才华

  姚士璋三十多岁中举,身居翰林,被尊为训诂学大师(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足见其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仅从《张文虎日记》中可窥见一斑。该日记是研究晚清时代社会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张文虎学识渊博,著作甚丰,曾以点评《儒林外史》和校勘《史记》而名噪一时。曾任曾国藩幕僚,后又被李鸿章聘去管理江南书局。该日记中有十多处记载了姚士璋参与校勘、修编多部史书的情况,尤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最。众所周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能参与校勘、修编《史记》者,非有超人才华者实难胜任此职。另一本《读书杂志》就鲜为人知了,作者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等职。该书校勘《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等82卷,清晚期姚士璋等人再作校勘,可见该书之价值。参与之人将校勘与训诂相结合,以渊博的历史知识,校正原书中的文字讹误和句读错乱,正本清源,校释精审。该书是我国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案头必备之书,姚士璋参与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超人才华。
  另据后学浙江山阴汤寿潜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七月,为《熙朝政纪》写的序言中记载:“甲午夏初,都中为姚棫卿前辈借抄以去,时复念之不去怀。近得攸县龙研仙明府璋刊本,梦痕重拾,狂喜无己,亟付图书集成局铸印,庸广饷世之问故者。”从这只言片语中可知,《熙朝政纪》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熙朝政纪》后改为《石渠纪余》,“石渠”是中国历代皇家收藏珍宝的专门地方的別称。该书是清代政治经济的记事专著,并侧重于治国和理财,记事完备,真实可靠。就今天而言,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安邦治国理天下的参考书,姚士璋与该书的关系,非同一般,借抄收藏之功,实不可没。
  姚士璋不仅文釆飞扬,而且为人谦和,德高望重,为不少人写过评论文章,如《石雁堂诗集》,是清晚期海州地区被世人广为传咏的一部诗集,原为四卷本,收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共五百余首,迭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文献价值弥为珍贵,它填补了自道光以后,光绪之前这段时间,海州文坛上诗词成册的空白。其作者封人祝,生于清嘉庆十二年,原系灌南张家店人,后移居大伊山,早年拜许乔林为师,十二岁童试考中秀才,但他对功名甚为谈泊,一生恃才傲世,论若悬河,不为人用。但深受赫赫有名的当朝内阁大学士阮元赏识,破例推荐他入川做道员,而后他心态复辟,辞官归里。返归故里后,于光绪五年赴省城应乡试,首中举人,时年七十有四了,一时传为佳话。光绪十一年集诗刊,时年已七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海州相用庵编著的《朐阳纪略》中的“故老篇”,将其名字排在翰林沈云霈之父沈观国的前列,可知封氏至少到耄耋之年而卒。姚士璋对其人及其诗集评曰:“清铄不剽,幽深而不怪;疏沦性灵,水石幽间,各尽其妙。”又一例:灌云伊山镇东后街杨氏,从乾隆到咸丰年间科考,一家四代,连连中举而传为佳话。其祖杨钝,于乾隆五十一年中举;杨钝之子杨舆庵,于嘉庆十一年中举;杨舆庵长子杨东门,于道光八年中举;杨东门之子杨斗山,咸丰年间考人京师为子监,成为贡监正科出身,相当于举人,名贯大江南北。姚士璋撰文对其评价曰:“杨君斗山,朐之名士,独不为朐文其为文也。清铄不剽,幽深而不怪,余爱之为其不为风气所囿。”
  姚士璋的文学才华还表现在他的诗词楹联中,上文介绍他的书法艺术中已举一幅自作楹联:红滴石床花润露;绿藏书榻树团云。现收集到的还有四幅:一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良骥千里冀北群空。二是,更筑园林负城郭;先安笔砚对谿山。三是,《近代名贤翰墨续编•三辑》中,姚士璋赠秋舫:别为松花出方略,细分莲炬照书声。第四幅是《连云港市古今楹联选•海州区》中入选的:有三分水,六分竹,一分屋;愿花常好,月常圆,人常寿。从这几幅楹联中可以看出书家寄情言志、咏物抒怀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另有一书记载了姚士璋的生平概况,内中透露一则信息,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中,收录了姚氏的楹联作品,但未写楹联内容,有待查找。
  姚士璋不仅在书法、文学方面卓有成就,而且还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略举两例,其一,姚士璋在翰林编修期间,正值西方列强屡屡侵犯国土,妄图瓜分中国之时,出于爱国之心,姚氏与其同仁曾多次上书朝庭,陈述已见。作为一介文官敢于上书言表,此精神却也难能可贵。其二,《张文虎日记》215页中记载:五日(4月5日)清明,晴,叔起招与季梅、赓庭、谢湘谷、姚棫卿、端甫小饮。棫卿言:“初二日,秦淮挑河人掘得一肉怪,略具首尾形,色白,触之似有知觉,破其皮出水,疑为蛟,击杀之。或言是夜震雷因此。予谓蛟之生在平地或山中,今在水底,当别是一物,然不可殚诘也。”从这几句话中可知,姚士璋不信邪、不附庸,有主见,用唯物主义的科学道理,驳斥迷信传说。
  姚士璋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自已写下了光彩绚丽的翰墨人生,无愧于跻身清代知名书家之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连云港这块沃土上,能遗留下晚清一代书家的足迹,永生着翰林训诂大师的英魂,足令港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在这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年代里,挖掘文化遗产,彪炳名家业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用浓墨重彩在我市的文化历史上,特别是书法史上,为姚士璋谱写一篇豪迈的不朽的诗章。令人遗憾的是,姚士璋杳去百年之久,留下的遗迹太少,笔者只能从雪泥鸿爪中寻觅其踪迹。本文所写仅仅是姚士璋翰墨生涯中的点滴而已,待有识之士作进一步补充完善。
  (作者单位:市书刻协会)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漫议《镜花缘》中的文人经商  
下一篇: 《海州历史文化》创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