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海州 -> 名人与海州
陶澍两大政绩兴海州
发布时间:2012/7/20 11:24:38      人气:4891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admin
 

    陶澍(17781839)清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出为川东道,治行称四川第一。嘉道间,历安徽布政使、巡按。道光五年调江苏巡抚、两淮盐政。十年任两江总督。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住所。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蜀4酋日记》、《陶渊明集辑注》等。

    一、盐政改革大刀阔斧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专程到海州的任务是“讲武察吏,经画新鹾”。前者乃例行公事,后者才是主要的目的。

    清朝皇家的收人,大部分靠盐税和田赋,而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税的一半,因此它的“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当时施行的纲盐法,始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纲”是—种计量单位,即百余公斤为一引,近三十万引为一纲,约合三万吨。政府将行销盐的权利,以纲为单位,分配到各个地方,集中在少数大盐商的手里,政府按纲向他们收税。由于盐纲可以当作特权进行买卖,一再转手,层层加码,增添了中间盘剥的次数,加大了盐的成本,导致盐价离奇地飙升,涨到老百姓买不起的程度。买不起官盐,自然要偷买私盐;官盐卖不动,盐商无利可图,也都纷纷罢手不再经营。至180年后的道光年间,盐政的腐败程度更加严重,产区积盐如山卖不出去,灶民无衣无食沦为盗匪,致使“海氛不靖”;而销区却又买不到盐吃,嗷嗷待哺。这种恶性循环,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和皇室庞大的生活费用开支。因此,道光皇帝才特派陶澍到海州全权进行盐政改革。

    陶澍到海州后,亲自去附近盐场视察,找一些地方官吏和灶户,详询利弊、缘由,最后果断地废纲盐制为票盐新法,先在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二十一个州县试行。

    票盐是以十引为一票,一票仅合一吨重,作为销售单位,凭票销盐,不再加收任何费用。无论何人,只要交纳税款,持盐票按指定区域行销,即可得到保护。而且盐票随时可以买到,无须像纲盐那样先要用重金购买行销权。这样一改,手续简便,成本低廉,有利可图,于是经营者趋之若骛,淮北的盐务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样顿时复苏过来。

    陶澍第二次来海州,是在三年以后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次是钦差“命为三省阅兵大臣,以次校阅海州东诸营,并观盐票之成”。当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后者,看看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

    改纲盐为票盐不但成果卓著,而且效应神速。这从后来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按照旧例,淮北平均年销盐三百万引,征税银三百万两;改革后年均竟销了六百万引,征税银一干一百余万两。销量增加一倍,税收翻了两番。不但国库逐渐充盈,呈现短时期的中兴局面,且地方盐政的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中,淮北就曾报效军需三十万两白银。

    盐政改革的成效还留存下细致的文学描述。时任板浦分司的运判谢元淮,曾写过《鹾盐》二十首,历述纲盐改票的全过程,是一组堪称中华盐业史诗的长诗。当年冬天,为褒奖盐政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道光皇帝召见陶澍,并两次亲笔书写“印心石屋”匾额赏赐给他。受赐的第二年(1836年),地方官绅便把“印心石屋”题额摹刻于云台山水帘洞的左上方。

    1838年冬,老百姓为感谢他,在板浦街建起了“御书楼”,楼上立“印心石屋”碑,楼下有《印心石屋图》和官吏名士题咏的石刻;经皇帝批准,御书楼附近还建了陶澍的生祠。

    二、云台山上大兴土木

    陶澍第二次来海州,亲眼见到票盐法的强大生命力和改革初期的显著成效。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发起了一场重整云台山的浩大工程。

    云台山上的庙宇,起于秦汉,承自隋唐,初具规模于宋元,后于明代经清风禅师四方募化、淮安富户谢淳(法名德证)毁家建庙,使云台山成为香火鼎盛的仙佛世界,被誉为海内四大灵山之一。

    清初裁海,民迁庙拆,云台山变为无人区。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海,这里除了断壁颓垣外,已经是一无所有。后庙宇虽几经重建修茸,情景无复从前。陶澍认为这和当前的太平景象及淮北盐务的经济实力不相适应,于是下决心在较短时间内重整云台山。

    建庙的第一大事是筹款。淮北的盐业虽然凋敝了几百年,一旦有了好的政策,三度春秋,立见成果,盐商们的腰包殷实,拿得出大钱。他们的心里有两个救世主:一是人间的陶澍,靠皇帝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改革盐政使盐商们发了财;另一个是天上的三元大帝,是保护漕运平安的神仙。如今人间的救星出面要为天上的救星盖庙,谁还会说半个不字?因此经陶澍一提倡,众盐商尽皆蜂起响应,慷慨解囊,惟恐人后。陶澍筹得巨款后,精心规划,大手笔拓建,使云台山以三元宫为中心,形成了金碧辉煌,上下连通的佛道圣地、旅游景区。

    陶澍在开发宿城上,更是不遗余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只有虎口岭一线相通的宿城,环境幽雅,民风淳朴,酷似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再加上陶渊明曾在刘牢之帐下任参军,而刘牢之大破孙恩的高公岛,距这里仅数里之遥。因此,陶澍断言当年陶渊明来过这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是宿城。他发起在宿城建立陶靖节祠堂,作为对自己先祖的纪念,陶公祠一直到1958年才被淹没在宿城水库中。今天,宿城的金刚岩、虎口岭、仙人屋,仍完好保存有陶澍的题勒和摩崖诗文。             

    陶澍一生清廉刚正,轻财重义。新县孝妇祠就是他独资大修的。孝妇祠奉祀东海孝妇窦娥,传说窦娥被诬冤死后,血不沾地、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关汉卿的《窦娥冤》即以此为原型创作的。陶澍对窦娥的故事情有独钟,除同情外,想必也有为官者不要滥造冤狱的警示。

    陶澍是海州史上对朝廷贡献最大的重臣。上得皇帝的信任、重用,下受黎民百姓、地主官员的欢迎,是位劳心国事、远见卓识、文武兼备、清廉刚义的好官。我们应通过对他的纪念和仿效,让海州、云台山更加富丽!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登州总兵武迎吉  
下一篇: 清末民初海州首任商会会长殷雨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