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海州 -> 名人与海州
清末民初海州首任商会会长殷雨岑
发布时间:2012/7/20 11:27:36      人气:9367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admin
 

    海州五大家,虽然发家的历史有长有短,但兴办实业却无明显先后之分。其中沈家的代表人物沈云霈(18541919,字雨辰),在兴办地方实业较为突出。而沈真正在实业上异军突起,还是在他入京为官,特别是任农工商部右侍郎以后,条件和机遇并存,加之他又热衷于兴办实业,京地上下,左右逢源。因此,其所办实业,无论规模、实力,都领先于另几家。其主要工商企业有,海州商业试验场、洪门果园、榨油厂、削皮厂,以及茶叶树艺公司等。资本在当时已分别达十几至几十万元以上。

    如果说清末民初时期,沈家在很大程度上凭“官运”而发“商机”,使其实业一度鼎盛,殷姓又何以排在五家最前呢?一般来说,封建时代,社会上评论地方较显赫家族,多以家业之大小或官位之高低为序,但海州五家却不尽然。论当时五家之大小或官位之高低为序,但海州五家却不尽然。论当时五家在海州的历史,杨家最长,起自明朝末年,故族中支系较繁,虽经沧桑变化,各支系早已有穷有富,但就整体说,杨家的根基仍最深。论官位,首推沈云霈(二品右侍郎),次则杨海峰(五品知州)。(杨家祖上还有因功名竖过旗杆的,海州旗杆巷即由此得名)而殷家,唯定居海州以后的第三世殷少岑(殷雨岑之长子),于光绪中期任江宁府训导(学官)(只三年即辞官回乡),是当时海属一带乃至江淮间著名书法家,其家多读书人,为书香门第。论产业,也是杨沈最富。殷家的后来居上,其在当时海州商界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地方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社会上‘人缘’好,有一定群众基础。”(张传藻《近代海州经济简况》,198712月《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五辑)。而殷家的兴起,则缘于其代表人物殷雨岑。

    殷雨岑,名克勤,生于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卒于1919年(民国八年)。原籍海州西乡草舍村(今属东海县),三岁时,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随父母避乱逃荒来海州。其自幼即聪颖而苦学,常常放学之后仍留塾迟归,帮塾师做些家务事,然后再得塾师专教,因此所学知识倍增,课余又连夜攻读,学识更臻长进,为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其少年早成,身材高大,虽一介童生却文采俊逸,且“精于书法”。十六岁,经介绍进海州参将府稿房(秘书部门)“任书记员”,因勤谨精干又“善书公文”而“掌管文书印信”。殷雨岑认真研究地方防务,“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即曾上书朝廷”,陈述海州“凭山阻海,地形险要,须加强武装力量”,提出坚固要塞、增修炮台等周密计划。上书被采纳后,受到朝廷嘉奖,并得海州参将杨爱梧的重用,成为其得力助手。(参阅《海州区志》和《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五辑)由于殷雨岑对建设海防有功,又身材奇伟相貌出众,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的赏识,曾多次接见并嘉奖。刘坤一曾有意留其在身边任职,但殷雨岑见时局动荡,官场沧桑,而无意高就。此后沈云沛做京官时,亦曾欲为其谋职,仍谢辞。可见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及至清廷灭亡,袁世凯称帝,殷雨岑与沈之兄杨节庵(18481943)(名礼臣,贡生,国子监太学生,海州人)均劝沈“速归故里,我勿附袁逆”,惜沈当时已歧途难返,终病死津门,留下遗憾。

    殷雨岑二十五岁(1868年)以后开始购置田产,最多时100余顷。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办工商实业,先后在海州开设布庄(如“福泰仁”、衣庄等,在新浦则有万康祥茶食店(前店后作坊)、公和昌油坊、木材批发加工厂、炭厂等。(新浦商号由其次子殷怀之经管),此外,殷家在1916年前后,由殷雨岑长孙殷兆栋(字云圃)在海州朱沟河开设的煤码头,是本地早期的煤炭运销场所。殷家经营的工商产品包括南北货、粮油、煤炭、木材、服装、布匹等,交易范围达苏南、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其家宅院专门建有招待所,其中三大开间楼房一座,供客商食宿,另有数百平米的天棚一顶,供临时存放货物以及交通工具。

    据新近编写出版的《海州区志》记载和市《文史资料》提供,殷雨岑在参将府任职期间和任商会会长时,曾多次上书州衙,提出“以工代赈”、“放粮度荒”以救济贫民,并带头慈善救济的事,对地方庙宇的修建,多有呼吁。如独资重修天后宫等。(据现今一些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说,直至解放前,在海州南门外濒临坍毁的蚂蚱庙大殿横梁上,还见有“殷雨岑善修”字样。)在社会上多有影响,所以在地方上“赢得了老百姓的好评”。人缘和声望,不仅有利于殷家的工商业经营,也使其在众商家中树立了威信。加之殷雨岑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因而发展很快,实力渐趋雄厚,名声颇振。

    由于当时工商业刚刚起步,尚不能形成总体气候。为了团结众商家(包括著名的徽商、晋商等),以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也为了维护其共同利益,殷雨岑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起组建商会。此举得到沈云霈以及杨、谢、葛,还有骆姓、卜姓等商家的支持,外地客商也都拥护并参与,于同年筹备成立了海州商会,公推殷雨岑为首任会长。时沈云霈在京为官,其与殷雨岑本为金兰之交,二人情谊深厚。从见过的书札中,可知沈的家乡诸事,多得殷之鼎助。1911年辛亥革命,海州光复后,海州商会改称东海县商会,仍由殷雨岑任会长,直至其1919年去世后,由沈云霈之子沈梵继任。(参阅金列侯、郭耀如《解放前新海工商沿革概述》)。

    殷雨岑在担任商会会长二十年中,办事公正,“主张公买公卖,并保护客商利益。”无论是本地商户还是外地商户,均一视同仁。立下规矩章程,严禁欺行霸市,深得远近商人的拥护,尤其为外地客商来海经商开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所以当时海州(包括新浦)一度客商云集,“促进了海州城乡贸易”。(引文见《海州区志》)。

    在自家商号的经营中,殷雨岑恪守诚信为本,重人和,重管理,重信誉。在雇员中,无论是经理、店员,还是临时帮工,遇有谁家天灾人祸或是特殊困难的,除了正常佣金外,均给予适当“补额”。殷雨岑常说,经商如带兵,要爱兵如子,要恩威并举,对雇员也是如此。若只有规矩严管,而无怜爱之心,则只能管住其人却管不住其心,上下不一心,如何形成合力。因而殷家各商号中,人人勤勉于事,从无偷盗贪污或偷闲怠工者。对于经营的商品,无论粮油布匹还是木材煤炭,总以质量取信于人。据说,有一次,一批布匹在运输过程中有部分遭雨受潮,按说,晾干后基本无损,但殷雨岑为了商号的信誉,说是“不能因一瑕疵而毁全玉”,全部折价销售,赢得了信誉,也提高了竞争力。

    殷雨岑虽不是商人出身,但经营商业之后,很注重商者形象。曾说:“商人者,人商也。先要为人,然后方可为商。”并以此告诫经营商业的子孙。(长子殷维琳(18611935),字少岑,拨贡,清国子监太学生,学者,书法家;次子殷维盘(18761951),字怀之,助父经商,民国初期,曾任东海县商会新浦事务所所长;三子殷维庚(18781953),字星白,秀才,擅画。孙辈中,均为读书人,其中,长孙殷兆栋(18961938)在经营实业上多有建树,殷兆樑(19011930)也是经商的干才,而殷兆杰(19001964,字轶凡)的书法则承其家传,名重一方。殷雨岑身为商会会长,能注重律己。对所属商号,无论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不粘占任何“便宜”。他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得其便宜容易,却何以立身,何以秉公?”举个小例,可见一斑。

    当时新浦有个江姓外地商户,其家擅做槽勒鱼。一次,殷雨岑在向其次子交办商务的手札中,顺便让其前往江家托办槽鱼。手札中说:“。。。闻言江佐翁能做槽勒鱼,其味甚美,远胜于苏州槽鱼。汝既往间佐老,托其代办。并可先送票五张,尽钱办理,不受钱不可托办,我生性不愿骚扰人也。切嘱切嘱!”殷雨岑正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办此区区小事,对方很可能不会收钱,才切切嘱咐并郑重交代,要先送票(银票),并尽钱办理,不收钱不可托办,强调说明“我生性不愿骚扰人。”正是其为人,博得了众商家的拥戴。

    殷雨岑在经营实业,主持商会的同时,除荒年带头慈善救济事,平时对穷苦百姓也有多体恤帮助。1999211日《连云港报》第三版“这个世纪的春节”专栏中,刊登了1900年出生的百岁“世纪老人”张秉义(海州人)口述回忆文章,摘引如下:

    “我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挨到1905年年关,海州一个商会会常发慈悲,每天傍黑,派佣人送来两个饼子,这样全家人每天从下午就开始盼着那两个‘救命饼’,腊月二十九,会长又派人送来一吊铜钱,捎话说,‘明天就是年三十,你们买点粮食吃吧。’有了这笔钱,舍不得买肉吃,买了些五谷杂粮。。。”

    所说的“1905年”海州商会会长,即殷雨岑。

    作为商会会长,殷雨岑为地方上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据《海州区志》载,“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派执法官金永(即“金执法”)来海州镇压义民,不到半年杀了400多人,(曾使海州的人不寒而栗),殷雨岑毅然致书沈云霈(时沈任吏部右侍郎),告金永乱杀无辜。不久,金即被免职。”

    另据地方上老辈讲,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驻军师长白宝山因军务在外,留守的部下发动兵变,抢掠商号等(此即“五.二四兵变”),白宝山回城弹压了兵变,同时抓捕了几十个据称“随乱兵抢掠”的百姓。殷雨岑受托找白宝山为百姓辩白,救出了被抓的人。“经常劝说白宝山不要轻易杀人”。“因此,殷雨岑在海州百姓中德高望重。”(引文见《海州区志》)

    由于殷雨岑在经营实业中重人和,得人缘,所以,“当海州人评论殷、葛、沈、杨、谢五大家时,把殷姓家族列在首位。”(引自张传藻《近代海州经济简况》)这也是殷家的工商实业能在较短时间,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陶澍两大政绩兴海州  
下一篇: 周总理祖父周起魁与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