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州概况
民主路文化街
发布时间:2014/8/9 8:33:16      人气:3668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admin
 
    200年前,新浦一带成陆后,渐有人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制盐、捕鱼为生的阶段后,又因海远盐田废,盐田变草滩,人们便又利用这里既紧靠千年古城的海州,又位居蔷薇河下游临洪河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过往渔船、货船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沟通盐河和龙尾河的前河(今市化路身底)北岸,择高处搭棚建房,开商店、饭店、客栈,圈地设货栈,为渔民、客商、过往行人,提供购物、食宿、存货提供方便,从中谋利为生。后来,以此为生的人不断增加。
    到光绪初年,前河北岸已初步形成一条丈把(四、五米)宽的街市。这在那原是一片荒滩的新浦大地上,可算是够大的街面了。因此,往来的人都称其为新浦大街。到距今113年的光绪十八年,建新浦天后宫时,这条“大街”实际上就是西到南极北路,东至天后宫(今新浦区政府大院身底)近1华里长的一段。天后宫建造的10年间,旧时新浦(通灌路)大街也同时向东西延伸,形成了东至东艞(今龙尾桥)、西至西艞(原在今天池牌楼处),长约1.5公里的规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临洪口对外开放,商务渐盛,以农产品贸易为主体。此时新浦作为临洪口的城镇依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市场服务的店铺门面就在前后河底之间依次排列,作为民主路的前身,大庙前边的这条“土路大街”渐渐地热闹起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主路就已具集镇轴心的雏形,这个因海陆变迁形成的集镇已跨越了百年,衍生为如今的新浦城区乃至整个港城。当时形成的条件是,1905年大浦港的启用,以及海州商埠的设立。海陆两地的贸易让新浦这个集镇呈现出开放、通达、繁盛的情形。据统计,上个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商业、工业特征的项目,新浦应有尽有,俗称13业36行。
    民国15年(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东海县政府将新浦最繁华的大街,铺成砂石路面,定名“中山路”。这时的中山路,集宗教(天后宫)、商业、运输、盐业、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为一体,形成了一条功能完备、品种丰富的核心街区。也就在民国时,彼时的“中山路”因其发达的商业,被当时的人们称作苏北的“小上海”。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浦出现了自己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山路也划分成了三段:东艞至天后宫东侧的大庙巷(今市民路)称“中山东街”;大庙巷至洋桥巷(现南极路)称“中山中街”,洋桥巷至西艞称“中山西街”。
1948年11月7日,新浦解放。不久,中山路更名为“民主路”。并将西艞桥定名为“民主桥”,东艞桥定名为“龙尾桥”。民主桥与龙尾桥之间,称“民主中路”;龙尾桥以东段,称“民主东路”;民主桥以西段,称“民主西路”。
    如今,这条街上依然布满了具有古朴之风的店铺,布匹、布鞋、窗帘、茶叶及五金杂品等,这种延续是商业血脉的承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承接已然了无崛起的迹象,行当虽匹配,但只有少数几家店面透露出自上世纪30年代延绵至今的商业雄风气脉。
    2013年6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委区政府启动了民主路特色街区改造工程。使新浦最具历史文化的老街重获新生,2013年年底实现开街,届时这个传统和现代相融、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民国印象特色街区将展现在眼前。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海州孔庙  
下一篇: 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