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州概况
海州孔庙
发布时间:2012/7/19 15:26:56      人气:5193    来源:海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admin
 

    海州历史悠久,秦代即有道教活动,汉代佛教传入,东魏置海州后,佛教逐步发展。明、清之际,海州成为海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齐鲁”成为淮北名郡。特别是清代“康乾盛世”期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寺、庵、道观和祭神的庙、宫遍布海州治所的域内外,清末更有“九庵十八庙”之说,文庙就在其中。

    文庙,也称孔庙、先师庙、圣庙。海州文庙始建于唐贞观4年(公元630年),当时作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朝廷诏令全国各地设立学宫,时任海州知州的祖无择首建学宫,学宫的设置从此在全国推开,当时的海州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学宫之一。此后,全国各府州县都设立学宫,府称府学,县称县学,通称儒学或学宫,即今天的学校。明弘治5年(公元1492年),海州知州重修文庙时,开始增修斋舍(读书室)和号房(学子宿舍),并将学宫建在文庙里。

    海州历代州官都把修葺、维护好文庙作为自己从政的主要任务,有记载的海州文庙大修,明代12次,清代11次。经过历代的增修扩建,到清嘉庆10年(公元1805年),知州唐仲冕带头捐俸禄,发动地方官绅出资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后(学正翁咸封负责修建),形成了文庙最盛时的布局:庙址南至城基,北至现在的新建路,东至隍庙巷,西至儒学巷。据了解,当时的文庙,东有城隍庙,西有大慈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释道三家祭祀场所建筑群中气势最为雄伟、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今天遗存下来的文庙建筑是由清代嘉庆年间海州学正翁咸封修建的。

    文庙以正门为中轴线,门前东西向中大街将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部分。中大街以北为文庙的主体部分,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戟门、大成殿、祭祠、尊经阁和崇圣宫;中大街以南为文庙配套建筑部分,建有隐壁、外泮池及东西两侧的牌坊。

    据了解,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就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区中心幼儿园(原中大街小学)院内的戟门,这里是古海州文庙所在地。记者走进园内,发现戟门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从其厚实的墻体与粗壮的木柱及坚实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当年修建它的时候,用料之讲究,用心之细致。

    据知情人讲,文庙在清嘉庆最盛之后便一蹶不振,清末民初仅余现中大街中心幼儿园的规模。倒是隐壁墙南侧的马路口,形成了说书唱戏、占卜算命、花鸟虫鱼、特色小吃等综合性的商业市场,颇似南京的夫子庙。民国年间,棂星门年久失修,改为石柱华表加铁栅栏为大门的建筑式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过街牌坊和隐壁墙被拆除,1959年拆除了作为中大街小学大礼堂的大成殿和作为教室的东西两庑,“文革”中又拆除了棂星门、状元桥,填平了泮池。目前,仅余五间戟门和嵌在园内东围墙内的明代《乡贡进士题名碑》以及躺在它旁边的“皇明学训”残碑。另外还存有一块横在大门内西侧、民国年间的《东海重修孔庙碑记》碑,其余已无踪迹可寻。

    翁咸封,字子晋,江苏常熟人,乾隆举人。嘉庆三年(1798)来到海州担任学正。当时正值黄河夺淮河的水道入海,致使海州周边连年水患,流民遍地。由于灾荒影响,海州的文化教育更显落后。翁咸封上任以后,积极协助知州唐仲冕赈济灾民,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为了保证赈灾钱粮如数发到灾民的手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亲自率人深入灾区查看民情。有一次船翻了,他掉进水中,几乎丧命,顺水冲了数里,才被群众救上岸来。

    他为了振兴海州的教育,兴办了石室书院。在知州唐仲冕的主持下,翁咸封带着地方文化名人许乔林、许桂林等人一起编纂了《海州嘉庆直隶州州志》,这是有史以来海州资料最为完备、图例最为准确的地方史志。

    翁咸封在海州文庙生活了整整十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翁咸封在海州去世。他去世以后,海州百姓非常怀念他,呼吁要把他的名字列入海州的名宦祠。按照清朝的规定,这样的官吏没有入祀名宦祠的例子,老百姓多次请求都被驳回。到了道光十三年(1813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又应海州百姓的请求,联衔上奏。道光皇帝终于俯顺民情,答应了海州老百姓的要求。

顶部】【打印】【关闭
 
上一篇: 海州“黄泥墩”之谜  
下一篇: 民主路文化街